时间往回推几个月,国内一连串针对新能源和核心材料的政策动作其实在悄悄修正市场期待;7月起,碳酸锂期货价格开足马力反弹,两个月涨了二成,几家锂企的中报从数据里透出真金白银——上半年59家主要上市公司合并净利372.6亿,较去年同期的241.9亿飙升,这不是意外,这是供给端合规化和需求端爆发共同造成的结果。
稀土的剧情则更刺激,国内掌控着上游分离提纯的绝大部分能力,这种话语权不是一天炼成,2025年上半年,北方稀土公布的半年报显示营收大幅攀升,归母净利润出现数倍增长,这个“数倍”并非空穴来风,是出口管控与全球补库存双重因素的叠加表现;有个不太雅的细节是,某批次出口配额审批窗时常出现“系统卡顿”,业内笑称是“人工加锁”,不必太当真,但这类小毛刺却真实影响了国外买家的采购节奏。
拿数据说话,2025年8月出口量环比小跌3.4%,但出口金额同比上涨51%,金额涨得比数量快,说明卖得贵、卖给愿多花钱的人;欧美厂商那阵子开始异常积极下单,原因简单明了:担心断供,急着把产线上所需的永磁材料和稀土化合物备齐,这种恐慌式补库本身就会把价格推上台阶,连带把国内相关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变得甜蜜起来。
我亲自问过一家中游分离厂的销售总监,他在8月末电话里说得直白:“客户现在要的不只是货,他们要确定的交期、质量、可持续供应链;能把这些讲清楚的供应商,就成了稀缺物。”那通话里还有背景音——车间里机器的嗡鸣和领班催货的嗓门,听起来既真实又有点荒唐,仿佛每个订单都像押上了赛道名次。
展开剩余67%有人会问,锂和稀土到底该选哪个?我倾向于把选择权交给投资工具——市场已经给出了便捷的组合玩法,比如跟踪稀有金属主题的ETF,权重设计覆盖小金属、能源金属、工业金属和磁性材料等,这种一篮子配置的好处是把行业景气的红利集中起来,同时对冲单一品种的波动;9月以来该类ETF份额增长近120%,规模扩到二十多亿,这不是噱头,而是资金认同的量化体现。
再说个场景,某理财经理在9月25日的早会里拿着PPT讲:“你看,北方稀土占了我们指数的座位,而且那些公司流通市值大,机构配比高,做起来心理踏实。”台下几位投顾互相对视,像是在说“嗯,好像靠谱”,这种“机构背书感”在散户里有放大效应,你可以骂它从众心理,但资本市场里这东西管用。
换个角度看风险,市场短期内的高涨并非没有裂缝,稀土价格被推高后,会引来更多的资本和政策注意,行业监管可能进一步微调出口节奏,国际上也在试图布局替代路线,欧美的补贴和本土化进程会慢慢把一部分需求吸走,时间点和成本门槛决定了这场拉锯不是速战速决——这就是说,现阶段涨幅里混杂着真实需求和短期恐慌。
有个被忽视的微观细节值得注意——中小矿山的合规整顿还没完全结束,个别矿权转让审批慢,环保复核频繁,这会限制短期新增产能的释放,供给端的“硬约束”反而支撑了价格,但当这些矫正真正落地,市场就会进入另一个周期,届时赢家或许会从那些做了长期投入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而不是短期投机者。
我在采访一位做新能源车零部件的小厂老板时,他用一句话把情形说得残酷又真实:“原材料贵一点还好,关键是交期不稳,生产计划全被打乱,这种隐性成本没人算入股价里。”这句话像刀子,切进了投资叙事里常被忽视的供应链摩擦成本。
回到普通人能不能借此翻身这个问题,答案要分两步看:短线投机——难度大,时间节点和情绪节奏决定结果;中长线布局——有道可循,把资金放在主题ETF或龙头企业身上,配合合理的仓位管理和止损纪律,这比盲目追涨要务实得多,且更贴合“长期看好但短期波动剧烈”的现实。
我倒不是鼓吹稳当的话术,而是想提醒,市场热闹时候不要被“大家都在买”这种群体幻觉冲昏头脑,别忘了核对基本面:产能、库存、订单、出口政策和下游需求增长速度,这些像芯片一样,插对了才有用。
现场播报式的一个小插曲:9月下旬有个交易日,稀土概念股突然被大量卖单压制,盘面一度回落十来个百分点,成交量却没有缩到,说明有人在高位做对敲——事后监管提醒过,若频繁出现异动会被盯着,短线里有时候贩卖情绪的人比真正的供需变化更能影响股价。
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情绪从不买账;未来几个季度里,货币政策的走向、国内产业政策的细节调整、以及国外补库存的节奏将共同决定稀有金属是否还能继续领跑,普通投资者的机会在于:辨别短期噪声、抓住长期主线,并接受局部的脏数据和现实的不完美。
留个悬念——如果2025年下半年全球流动性再次收紧,或者某些关键国家实现了稀土深加工的“突围”,今天的热潮会变成过去式,反之,若供应端继续收紧且需求刚性存在,那么这波行情仍有戏;到那时,谁笑到或许不只是财务报表能说明问题。
发布于:上海市牛策略-配资炒股门户-杠杆配资-炒股怎么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