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昆布散消膏】护养“双腺”小能手、疏通小疙瘩、告别烦恼!其中夏枯草、牡蛎、昆布等软坚散结、清肝泻火、散结消肿、消痰软坚,起主要作用;同时,桃仁、山楂、佛手、当归、玫瑰、薄荷等疏肝解郁活血,有助于气血运行,辅助软坚散结;桔梗、茯苓、薏苡仁、陈皮、鸡内金、莱菔子等理气祛湿、健脾宣肺,改善痰湿凝聚环境,间接助力。整体配方多功效协同,对软坚散结的调理,很有专业度!懂行的一看配方就明白。
寒气,是中医“六淫”邪气之一,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常易侵犯人体经络、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诸如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腹泻腹痛等症状。尤其现代人多贪凉饮冷,空调依赖,体内寒湿更易积聚。要驱寒扶阳,需先辨证分型。
临床上常见的寒邪致病类型主要有风寒束表与寒邪内侵两类。风寒束表者,多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而寒邪内侵则表现为脘腹冷痛、呕吐清水、肠鸣腹泻等。若寒湿久留,还可能伤及肾阳,出现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问题。
针对体内寒气较重的情况,中医有一经典方剂:附子理中汤加减,其基础配伍包括:炮附子3克、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此方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四肢冰冷等症状。
此外,还有几个常用的驱寒中药,值得单独提及:
干姜辛热入脾、胃、肺经,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常用于寒邪犯胃之脘腹冷痛;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效,特别适合命门火衰、下焦寒盛之人;吴茱萸辛苦热,入肝、脾、胃、肾经,善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细辛辛温入肺、肾经,通窍散寒,常用于外感风寒兼有里寒者;艾叶苦辛温,入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尤宜于妇女宫寒不孕;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肾经,虽性平,但可健脾利湿,辅助温药以杜绝寒湿再生。古籍《伤寒论》云:“寒者热之”,即是以温热之品驱除寒邪之意。张仲景在治疗少阴病时常用四逆汤类方,以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回阳救逆之力极强,非专业医师不可轻用。今人可用炮附子代替生附子,以保安全。
临床使用上述药物时,应根据体质调整剂量,并注意配合饮食调养。例如,在服用温阳散寒药物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阻碍药力发挥。同时,辅以适量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有助于阳气升发,促进寒湿排出。
总之,中医驱寒讲究辨证施治、因人制宜,不能一概而论。若有长期畏寒、乏力、腹泻等症状,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调理,切勿自行用药,以免误治伤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牛策略-配资炒股门户-杠杆配资-炒股怎么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